首頁 > 新聞中心
新聞中心
【UHG醫療新聞】外科醫師的第 3 隻手,持鏡機器手臂畫出微創外科新樣貌
2019-07-29/產品報導
【UHG醫療新聞】外科醫師的第 3 隻手,持鏡機器手臂畫出微創外科新樣貌

談到手術室,大家腦海中第一個畫面,應該是好幾名醫護人員圍在病床前、眼神專注地盯著床上病人,其中只有一名醫師負責執刀,其他醫師或護理人員,則必須幫忙持內視鏡或傳遞手術器械。不過,隨著手術機器人應用越來越普及,機器人將協助醫師進行手術,「人機協同」是必然趨勢,這種場景在未來上演的機會將越來越少,甚至有可能走入歷史,成為人們腦海中的記憶。

全球最知名的手術機器人,莫過於 1995 年問世的達文西機器人手術系統,在歐美醫療院所相當普及,目前已累積超過 500 萬名病患,除了像達文西這種由醫師遠端操控的設計,手術機器人還有另一種應用,就是化身成醫師的第三隻手,與醫師共同站在病床前,協助醫師扶持內視鏡,讓醫師能夠專注在手術上,友信醫療引進的德國腹腔鏡/內視鏡精準持鏡機器手臂,就屬於此類。

機器手臂 vs. 醫師人手,到底差在哪裡?

高醫一般及消化系外科主治醫師李金德提及,與傳統人工扶鏡相比,由機器手臂扶持內視鏡的差異在於,第一、機器手臂不會顫抖或晃動,由內視鏡照到的影像也會穩定地出現在電視螢幕上,手術醫師不會因為晃動影像造成視覺平衡失調,降低身體出現疲勞、頭暈、噁心、煩躁等不舒服症狀的機率。第二、機器手臂由手術醫師指揮控制,可以準確地將內視鏡移到所需的位置,不用考量執刀醫師和持鏡醫師間是否有足夠的默契與配合度。

友信醫療產品管理部執行經理江明祚補充指出,穩定的內視鏡影像,除了可以避免醫師產生身體不適,還能幫助醫師比較精準地完成手術切割或傷口縫合等手術程序,尤其是在一些重要神經區域的手術時,醫生可以比較安全地動刀,避免因為影像晃動而不小心傷到血管或神經的風險。

江明祚更進一步表示,若針對耳鼻喉科手術來看,傳統做法是由醫生一手持械一手持鏡,如果導入機器手臂協助扶持內視鏡的話,醫生就能專注在手術上,甚至可以做到兩手持械,更快速且精準地完成手術。

只可惜目前市面上的持鏡機器手臂,大多數不適合應用在耳鼻喉這種小腔室手術上,導致醫生只能使用傳統方式進行手術,也就是一手持械一手持鏡,這種方式容易造成醫師疲勞,長久下來還可能因為手持內視鏡姿勢僵硬導致酸痛或職業傷害。

 

 

由腹腔到鼻腔,持鏡機器手臂更輕巧靈活

為了克服小腔室微創手術的問題,現在有國內廠商引進專門針對小腔室的機器手臂,這是目前市面上唯一針對小腔室持鏡的機器手臂,適用在手術腔比較小範圍的手術,像是經過鼻腔所做的功能性鼻竇手術、經過鼻腔去執行顱底的腫瘤切除術、經過口腔去做的甲狀腺切除術等。

這樣的機器手臂之所以能應用在小腔室微創手術,主要原因有三個,第一、體積更輕巧,可以快速裝卸於病床任何位置;第二、高度相容,在機器手臂前端加了一個特殊的轉接頭,可以適用在大部分廠牌的內視鏡;第三、靈活度更高,精準持鏡機器手臂有六個自由度,這樣的設計讓機器手臂就像人手一樣,可以靈活地轉動、精確地擺位,不會干擾到手術器械進出。

總結上述談到持鏡機器手臂與醫師持鏡之間的差異,可以歸納出持鏡機器手臂的幾個優點,對醫院及醫師來說,人力調度更有彈性、減少手術時間及併發症、增加手術穩定度,以及減輕手術醫師的疲勞,而病人也能比較安全快速地回到工作崗位或生活上。

機器手臂在醫療的應用,是為了讓手術更安全更成功,過往在設計上,除了追求穩定運作外,還有很大的重點在靈活度,也就是讓機器手臂更像人手,隨著技術的演進,如今這個部分已不再是問題,而在未來發展上,江明祚認為將專注在小型化、專門化、低成本、智慧化、人機結合等面向,以人機結合為例,可能結合語音控制技術,讓醫生能夠更專注在手術過程,或是結合觸覺回饋機制,讓醫生在執行手術過程中,可以很清楚知道每一個動作執行後的狀況。江明祚相信,隨著手術機器人的不斷進化,醫療微創外科手術將會進入一個嶄新的時代。

 

連結來源說明科技報橘 20190715

 

推薦文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