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頁 > 新聞中心
新聞中心
新聞報導: 新膝關節手術 機械手臂讓你變勇腳
2014-07-06/產品報導
新聞報導: 新膝關節手術 機械手臂讓你變勇腳

報導/邱玉珍

本文轉自 http://www.styletc.com/archives/66080

傳統膝關節置換手術無法保留十字韌帶,嚴重影響病人的生活品質;這幾年,美國用機械手臂置換人工膝關節,專挑有病灶的骨頭處理,減少正常組織的破壞,可保留十字韌帶,延長關節壽命。

位於美國邁阿密那不勒斯市的機械手臂關節置換中心(Robotic Joint Replacement Center)正在播放傳統置換人工膝關節的影片,給一群阿公、阿嬤看,看到影片中,醫師用電鋸把骨頭鋸成馬蹄狀,四周充滿骨粉塵,民眾一臉驚恐地看著醫師。

下個場景轉到機械手臂置換關節的影片,影片裡,醫師拿著一個類似磨牙齒的尖鑽,針對磨損的關節進行處理,聽不到電鋸鋸骨頭的聲音,只聽到類似電鑽磨牙的聲音。

看完影片後,一位頭髮花白的阿公說:「沒看影片還不知道傳統的人工關節置換,這麼恐怖。」阿公聽朋友說換人工膝關節很可怕,置換後,雖然可以行走,但總覺得膝蓋卡卡的,且無法跪、蹲。

每星期,該中心會舉辨一場人工膝關節置換手術的衛教講座,中心主任畢可(Dr.Buechel)表示,大多數民眾對傳統人工關節置換術感到恐懼,寧願吃止痛藥也不願開刀。機械手臂可以精準地解決病灶,術後馬上可以行走。

更精準找出病灶

畢可教授是美國第一個用機械手臂置換人工膝關節的醫師,二○○九年至今完成了七百多例。他說,傳統手術讓人卻步的原因在於,即使只是單側磨損,另兩側沒有磨損的關節也一併被犧牲掉。簡單地說,傳統手術全部破壞後再裝上全人工膝關節。

而機械手臂則是只針對磨損的關節進行修補。今年八十一歲的Rhodes是美國第一位用機械手臂置換關節的人;一九九八年時,他右腳用傳統手術置換人工膝關節,當時住院住了五天,復健三個月後才能正常行走。

四年前,Rhodes左側膝關節不舒服,到醫院檢查,醫師說得換關節;他考慮了很久,因為第一次的經驗讓他覺得很可怕。後來看電視得知,可用機械手臂換關節,因此決定嘗試。

Rhodes坦言,兩隻腳最大的不同處在於,接受傳統手術的右腳,走路時有卡卡的感覺,有時無法彎曲;而機械手臂置換的左腳則接近沒有手術前的活動度。聽完Rhodes的陳述,畢可教授拿起尺量他兩腳的彎曲度,右腳一百度、左腳一百二十五度。

Rhodes笑著說:「動完手術兩周,我就跟老婆偷偷去滑水了。」畢可教授說,兩腳彎曲度相差二十五度,機械手臂可以透過電腦算出精準的活動度,改善患者的不適感。早上才剛做完手術的David,下午就可以出院回家。畢可教授表示,患者回家後,還是需要復健二至四周,才能從事戶外運動,如打網球、打壁球等。

走路不再卡卡的

根據統計,機械手臂從二○○八年獲美國FDA(藥物暨食品管理局)核准以來,已有三萬五千人至四萬人用它置換關節。曾參與機械手臂設計的羅德岱保市的聖十字醫院骨科部主任羅斯(Dr.Roche)說,透過電腦術前規畫、分析,醫師可以更精準地處理病灶,不必破壞周邊組織,而且只需磨掉二至三公釐的骨量,就可以讓關節恢復功能。

羅斯教授進一步強調,機械手臂在美國使用超過五年,他個人做了近九百個案例,目前正進行五年術後追蹤,初期追蹤兩年發現,用機械手臂置換關節情況相當不錯,關節活動度跟天然的差不多,患者一樣可以從事喜歡的活動,但不能做激烈的足球、藍球、跑步等運動,以免墊片過度磨損。

今年初,到美國達拉斯觀摩、受訓的骨科名醫吳濬哲表示,機械手臂是骨科醫學的大進步,它可以讓很多不敢開刀的人接受手術。他說,臨床上,有百分之五十用傳統手術置換關節的患者反應,關節卡卡的;不過,從X光影像看,一切都很完美,並沒有發現哪裡有異狀,但病人主觀意識就是覺得跟天然的關節很不一樣。

不破壞十字韌帶

吳濬哲強調,目前國內雖然也有單側膝關節置換術,但由於失敗率高達四%~四.四%,所以做的人相當少;而機械手臂的失敗率相當低,約為○.四%。

吳濬哲解釋,用傳統手術置換關節,會把十字韌帶破壞掉,十字韌帶可以穩定關節,一旦被破壞,關節穩定度不佳,會增加與墊片間的磨損,磨出粉屑,這些粉屑可經由人體代謝,但有些人則會停留在體內,引起腳腫、變黑等嚴重後遺症,需要再開一次刀重新置換。

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骨科部主任許弘昌認為,機械手臂主要是利用電腦導航協助醫師精準地置換人工膝關節,手術中,醫師可以模擬膝關節在各種活動角度的情形,把人工關節置放在最適當的位置;患者術後仍可以從事各種活動,包括下跪。

許弘昌用房子概念形容機械手臂,一棟年久失修的房子,裡面大梁結構還很好,只需稍微整修一下,房子就可煥然一新。而機械手臂則是在沒有動到主結構原則下,把不好的結構清理掉。

傳統手術為何讓人懼怕?元復醫院副院長楊卿潔表示,醫師技術再好,只要置換過人工膝關節後,很多人不敢再開第二隻腳。他發現很多人對於醫師在鋸骨頭的過程,仍有懼怕印象。

另一個原因則是復健過程非常痛苦,有些人甚至復健時間長達三個月。楊卿潔表示,根據統計,國內有高達六六%置換全人工膝關節的患者,只有單側或雙側關節磨損,只需置換單側關節就可以擺脫疼痛,但礙於目前單側人工關節置換失敗率高,所以很少人做。

在美國,機械手臂主要應用於部分膝關節置換,主要針對一、二期退化性關節炎的患者,患者不必因為單側磨損,而犧牲另兩側的骨頭及組織,影響生活品質。

推薦文章